2009年4月27日,由莱斯大学校长David Leebron在贝克国策研究所主持召开了一场名为“跨国界科学合作”的研讨会。此次“对话”旨在为消除国际研究中存在的不必要的障碍出谋献策。
Leebron校长列举了19世纪的化学革命,当时正是由于欧洲各国大学和实验室间自由广泛的交流才引发了这场革命。他指出,现在,对于签证的规定无疑阻碍了研究人员的流动以及学术观点的交流;对于那些应用在军事上的技术也存在过度的条件限制。这些规定都不应牵制到国际间的合作,影响科学界重大而有益的进步。
Leebron还介绍了其他的与会人员,大家就阻碍国际间科学合作的因素以及怎样消除这些障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休斯顿大学的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长朱经武认为科学合作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必要而非选择”。
朱校长提到,科学家之间不仅是一种合作关系,同时还存在着竞争。研究机构会寻求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竞争优势。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对留学生和国外学者实行了入境限制,这就使申请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数急剧增加。香港也由于其地理位置,语言传统和其一贯的开放性,对科学合作起到了独一无二的桥梁作用。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校长赖明昭赞成朱校长有关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观点。赖校长认为,研究院校必须要进行国际交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遵循国际标准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他提到要想促成有成效的合作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资金问题,旅行限制,为访问学者提供住宿和确定来访人员身份时所遇到的困难。他呼吁应采取更大的激励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特别是要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到国外进行研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余明华教授就赖校长关心的问题表示,他们的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也是新加坡为吸引他称之为“最优秀最聪明”的科学人才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尽管现在面临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小民族国家“仍继续向着研究强国的方向迈进”。他着重提到了由新加坡总理担任主席的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为把新加坡变成一个以研究和发展为重点的知识性经济国家所做的努力。
Leebron校长还提到莱斯大学留学生人数剧增的现象——在入学本科年级中留学生的比重从3%上升到了12%——并询求与会人员关于国际院校应如何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的建议。赖校长提议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以促进合作,朱校长则敦促教授自己要采取主动措施。对于现场观众提出的大学应如何衡量其国际化成功的问题,Leebron校长如是回答,虽然通过估算学生的交流次数以及拥有合作院校的数量来判断是否成功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更重要的应是大学如何能有效的建立一套有利于个体合作的机制。他建议应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比方院系间超越个体和学校的紧密联系。
姚期智教授谈到了应如何利用中国的优势培养科学人才。姚期智先生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教授以及计算机科学中心主任,同时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知名教授。
姚教授谈及他的目标是要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打造一个超级公路,以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另外,他还提到,中国目前也在致力于创建一个有效的系统将海外华人纳入到其高科技计划中。我们的长远目标是通过把中国转变为国际性研究基地从而使得全球的科学合作更加趋于平衡化。
此次研讨会由贝克研究所科技政策项目主办,大中国项目和技术、社会和国策项目协办,并得到了Richard Lounsberry基金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