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2004年9月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 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戴着眼镜的姚期智先生给人一种温文儒雅学者风范的感觉。这位“人生第一站”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接受启蒙教育的学者,是一位以为人类做重大贡献为轴心,以兴趣为经线,以能力为纬线不断编织人生大厦的人。
“中国情结”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头20年生活在中国,20岁以后生活在美国,57岁以后又将人生归宿在中国大陆的姚期智的人生轨迹宛如一个圆。他在此时重新选择了自己所衷爱的舞台,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舞台角色。
生在上海,长在台湾,却在美国接受了36年熏陶的姚期智也没有料到,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是如此根深蒂固,尽管自己工作方面的价值观念,与人合作的方式,职业上来往的规矩都是遵循西方的传统。但是,在做的工作工作乐趣,感情方面,审美观念,做人原则,与人交往等方面还是很中国化的。尤其是年龄见长以后,也许是人生经验多了的缘故,姚期智对中国文化许多特别的地方的感觉更加深刻了。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欣赏文字,阅读一些古代的诗、词。
“他是怀有中国情结的。”现任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的聂华桐先生说,“前几天,我们聊天,他说他在清华教育年青一代,有一种满足的感觉,是在美国教美国学生时所没有的。在这里,他教育的是中国年青人!去年冬天,我们在高研中心谈天,谈起我自己来清华的前后种种,他也说,他之所以愿意接受清华的讲席教授职位,自然因为这里是中国,来了可以为中国人做一点事情。”
年轻的时候记得的东西是不会忘掉的。尽管在美国生活了36年,姚期智对中国仍然充满了感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情有独钟。直到现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欣赏中国的文化,听古典音乐,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依旧是姚期智填补“闲暇”之余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我的祖国,我对同胞和中国的事情都有很深的感情。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还是非常深厚的,我对整个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目前国内有一个很好的目标,要建设出几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来,我觉得我现在能在清华参与这件工作也算是一件小小的贡献。希望能为中国和同胞尽点儿微薄之力。”
对姚期智来说,他要将自己一生只能谱一次,一个人只能有一段曲子的高潮部分,放在华夏“母亲”的怀抱中谱写。
奋斗之路
对于千里马而言,槽里的料固然重要,但能不能信马由缰,继而马到成功更为重要。姚期智就是这样一位喜欢尝试,在不断探索和追寻中最终确立自己发展方向的人。
1967年,姚期智带着自己的行囊走进了哈佛大学,开始追随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导师格拉肖?S?L(Sheldon Lee Glashow)开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并顺利地拿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可1973年,26岁时的姚期智却做出了一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苦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
“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适合搞计算机。物理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求证也许不严格;可数学,包括计算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 1973年,姚期智进入素以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深厚积淀而闻名的伊利诺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做研究的人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样。我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有新的方向我就喜欢去看一看,试一试。”
也许正是因为新的方向有吸引人的地方,变化迅猛的计算机方向更具有这方面的特性,使得姚期智津津乐道其中:“我喜欢做这类事情,怎样把一个东西变成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它。”
但并不是每一个事情他都去尝试新的。“比如走路,从A点走到B点,我知道一条路的话,我会总走这条路。我不太喜欢走一条新的路或者短一点的路。吃东西也是一样的,有哪几样东西如果经常吃的话,我就很满意了。听音乐,我比较喜欢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我的知识还局限在20年前。”姚期智说,年轻的时候你可能感到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尝试,既使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你也希望能变得有能力一点儿。当你投身到某一个领域以后,你可能就没有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了,而只能在你所倾心的领域不断探索和追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阅读成为姚期智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种随便翻一翻的阅读方式却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别的事情都不值得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你认为有意义你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和那么大的投入。当你在你的领域研究比较深了以后,你也会有别的责任,慢慢地你的视野会比较大一点,你会知道你的研究在世界上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你会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又引发了姚期智新的探索欲望:计算机在这个世界上也差不多发展50年了,有没有一种新的计算机会同以前完全不一样?希望做的工作普遍性比较大一点儿,影响力更广一点儿,成为姚期智研究领域所探索的新的焦点。
早在1970年末以前,密码学尚属政府研究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感到密码学在未来商业行为中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怎样在通信上有一种保密的方法?怎样用计算理论解决密码学上的问题成为当时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姚期智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研究工作,是因为从整个事件来讲,这是比较有影响的工作。这个工作不只是局限在我们这个领域,别的科学家也会对它产生兴趣。”
其实,姚期智不只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影响力更大的领域,他的长处在于勇于批判自己。如果看到一种好的方法或是问题,即使不懂,他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他总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个工作比上一个要好。“这就如同吃了一个好东西后,总想吃更好的东西。” 聂华桐说:“他能在看准目标后,抓住机会,做出明快的决定,然后全力以赴。”
金钱、价值与荣誉观
做事讲究“度”,是姚期智先生做事的一个原则。生活如此,交友如此,对待金钱、价值和荣誉也是如此。
“想得到这些东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人才比较有活力。同时你有一种成就感。但要有一个度,不能做得过火了。”姚期智认为,如果为了追求荣誉和金钱而丢掉一些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话,就不值得了;如果为了追求这些目的,使自己变成了一个连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一个人的话,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因为你追求这些的目的是想让你自己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理想的人。
对姚期智来讲,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想拥有许多的物质与荣誉,而是为理想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完全不追求金钱和荣誉的话,一个人可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活力。然而最可怕的是追求得过分而丧失了自己本来的天性。
从艰苦走向富裕之间,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一样的人生观,也还会有部分人的人生观不完全是从赚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展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人会关注钱以外的东西,比如环境等等,钱并不是越多越快乐,我相信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自然会进行一定的调整。既使基础科学研究没有应用学科赚钱,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希望献身基础科学研究。”
成功理念
重新翻阅人生之路这部大书,细细品味所走过的路,在翻越了许许多多的曲曲折折之后,展现在姚期智眼前的是生命的沧海。然而,那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的近百篇学术论文,那些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做出的巨大而独到的贡献,那由于他在计算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的诸多“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贡献而获得的图灵奖,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戴在头上的光环,都不是姚期智理念上的成功。在他看来,成功意味着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姚期智认为,年轻学子们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应该不断学习其他事情。“有如此众多不同的领域的美丽,如果限制欣赏的范围,那是一种遗憾。”他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曾经告诉姚期智“要大胆、创新”。正是在这种做学问的基本精神的驱使下,使姚期智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
“成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如果在每一个模式里你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得特别好,那么都能够成功。一般来讲,学校专业比较完整,如哈佛大学,有各种专业学院,那么它就比较更能够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这也有例外,普林斯顿大学传统的理念是他们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他们只需要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做得最好。这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普林斯顿大学是比较小的学校,在这样小的学校里,学生感觉学校像自己的家一样。一个社团大了,归属感就会淡一些。所以,普林斯顿的学生毕业后对学校很有忠诚感,毕业后的学生都很想念他们在普林斯顿的生活。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成功的理念也会不尽相同。直到目前为止,普林斯顿大学那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做得最好的成功理念,仍然影响着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姚期智。他仍然坚守着“还是希望有我自己控制的时间和控制的环境。生命有许多阶段,工作有许多性质,在有些阶段,几乎要百分之百地做一件事情。”
性格与成功
有人说有些人不断有好运,同他的性格有关。不管正确与否,姚期智认为性格与一个人的成长“唇齿相依”。
“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想坚持下去,性格上的坚忍不拔是成功比较重要的因素。”姚期智说,遇到困难人们往往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换别的事情干干,一种是想办法克服它。打开成功宝典,一般情况下要有相当程度忍受失败的精神,不能一件事情干一段时间不成功,马上换一件事情做。“我想,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是要克服某一层面的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别人能做的话,恐怕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当然性格上的坚忍不拔也要有个‘度’。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放弃。”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永不满足,不断改进自己,也是姚期智取得成就的经验之谈。“一个人不是聪明就可以成功的,有些人也许开始的时候没有别人好,但他不断要求自己提高,将来他工作的水平可能比别人要好。”
姚期智的工作信条是:如果你有十件失败,有一件成功这就很好了。“我们搞研究和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不一样。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如果干十件事情有九件事情干砸了,就可能没有工作了。对研究来讲,研究过程的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真正重要的只是你成功的结果。”
对姚期智来讲,挫折感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解决问题上。
“最开始不知道做不成功是因为自己太笨,还是因为问题太难。当你一再失败的时候,你会问自己还会不会做出成功的事情来。过一两年你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了解以后会比较容易一点。”
姚期智说,每个人由于性格的不同,选择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太一样。他的原则是,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不能选择超过自己能力太大的课题,不能野心很大,要量力而行。但也不要选择太容易的问题。最好选择比你的能力稍稍高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当你的能力得到培养以后,你再选择更难一点的课题进行研究。
“刚开始我写很多文章,看到的问题我都想去解决它。后来就比较挑一点,会选择比较难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写的文章也会慢慢少一点。因为一开始你要培养你的能力的话,你就要多做一些事情,等能力够了以后,你才有资格选择比较重要的事情去做。这种性格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也容易成功。”
成功的因素
在一次又一次的寻觅之后,您会发现,支撑取得成就者“登顶”成功的是人世间最普通的藏书:兴趣和能力。姚期智也不例外。做一件事情能不能坚持下去,坚持下去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兴趣和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调料”。对许多人来讲,除非自己很有兴趣和能力,否则学习将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天方夜谈”。
姚期智是幸运的。尽管他是物理出身,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时间相当短,但几经波折,他最终选择并从事了自己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工作,使不断学习、工作和充实自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说:“做研究是件很舒服的事情,时间都是自己的。”“每想到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最快乐的瞬间旋即来临。”
挫折感会使人学会放弃,认同感能挖掘人的潜能。姚期智先生认为,“理想的事情是你找到一件事情你又有相当的能力,然后你又很有兴趣。如果一个人能满足这两点要求,并趁年轻努力工作,这个人就相当幸福了。”
人才培养理念
始终在名校中执教的姚期智先生不仅坚守着自己的成功理念,而且将其引入育人理念之中。了解他的同事都知道,他带学生会先出些题目让他做做看,看他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的数学根底,看他对自己的指导是否满意,然后再看怎么样是最好的配合。
他认为学生能够自动、自发,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做出东西来的动机是最重要的。学生必须对这方面的问题有真正的兴趣,不能说只是想拿到一个学位。“我们这个领域比较像数学,要有很大的兴趣才能做出成就来,像做家庭作业一样的方式是做不出成就的。”
意外收获
姚期智的事业之路不能说只是一条直线。1967年,当他填写大学所学专业时,选择物理学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对物理学的了解。但是,在以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学,了解了其中的意义的时候,那种感觉至今仍然令姚期智记忆犹新:“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对我们研究科学的人来说,那就是最令人喜悦的事情。”
这个意外收获,将姚期智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物理上的经验使他知道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然他不能够进去,但是他能够想象到如果经常跟学文学的人在一起,他会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同时帮助他了解了学文学的人以及学别的科学的人。“因为我知道学文学的人得到莎士比亚,学音乐的人听到音乐,他们所感受到的程度,他们心里的感觉。这种感觉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它成为我做学问的一个标准。如果你有一个你所达不到的标准,你对你的工作就永远不会满意。”
视野的开阔,思维的辽远,岁月的不断积淀,使姚期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我现在觉得可忧的是以前大家都看书,现在许多人都不看书了,而是看电视和玩游戏。那种自然的、合作与交流的感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得太快。”他认为,要对社会、对历史有一定了解,那才不会随波逐流。
(记者 刘冬梅 编辑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