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归去来兮

浏览量:
2007年07月20日

作为迄今为止获得有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之誉的图灵奖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20049月,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归国成为清华大学的全职教授。此事不仅被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甚至在纽约街头的小饭馆里,普通工薪人士也在热烈地谈论——姚期智:归去来兮。

20070720姚期智.jpg

姚期智在讲课

2007329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共同到清华看望姚期智,并就高水平人才引进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详细征询了他的意见。周济强调,姚期智全职归来并以其人格魅力带动一批人才回国发展计算机学科,堪称是一面旗帜。徐冠华也谈到,像姚期智这样的旗帜性人物回国,必然会产生一个放大效应

归国做件大事情

 姚期智,194612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去台湾省。1967年在台湾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深造。1972年取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在伊利诺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与研究,1986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曾担任计算机系首席教授。20049月归国,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相比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姚先生的履历介绍很简明,却字字含金;同样,相比起他课堂上优美流畅的板书,姚先生接受采访时的言辞并不流利,但谈及祖国的计算机科学建设时,句句带情:在国内,我所专长的这门学科,发展还是比较迟缓。而我们有这么多人才,能够教给他们这门学问并引导他们朝这方面走,是最快乐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到21岁,尽管此后在美国生活了36年,姚期智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曾说过,自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非常深厚,对整个中国充满了感情。目前国内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政府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这么大的事情里,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顶天立地的科学实验班

针对发展中国家在教育、科研事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姚期智曾以登山为喻:登山的时候要先有一个人攀登到山顶上,其他的人才能够上来,这种渐进的方式比较适合中国现在的情况。

回国之初,他原本计划尽快构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良好机制,但随后的一些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开始的想法,希望有一个特别的班,专门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流的本科生。在清华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支持下,姚期智构想的软件科学实验班2006年秋季开学,首期的幸运儿是从清华大一、大二挑选出的59名优秀的理工科学生。

学校教务处将软件科学实验班的培养特点通俗地概括为顶天立地”——既深入探究理论前沿,又注重应用。按照姚期智的办班理念,同时加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流科学家至关重要。

软件班学生的幸运之处,不仅在于可以在世界一流学者和高级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接受最先进的计算机理论教育和工程教育,还经常有国际知名学者被请到课堂,深入浅出地介绍他们各自专长的研究领域。2006年秋,来自微软的教员甚至讲到了当时还未在中国上市的Vista操作系统——那时,很多讲授类似课程的教师都还无法获得任何有关Vista的具体资料。

借鉴国外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清华的老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专家专门为本班同学精心设置了8门核心课程。姚期智主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正是他最精通的计算机算法设计及复杂性领域。

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几乎没有台上台下的分别,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提出尖锐而幽默的问题,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几乎令人想象不到,这是艰深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课堂。大师的课就是好懂,愈是大师愈是好懂。一位旁听该班课程的大二学生这样评价。姚期智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却没有哪一本教科书能像他那样既有对理论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把握,又有如此明白生动的讲解。每次他都用实例将学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中,比如:从清华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选择约会对象成功率最高、教学楼里的自动售货机如何付款最划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其实,这些贴近生活、看似平常随意的例子,都是姚期智精心设计出来的。

轻松的课堂气氛里,姚期智并不曾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相反,他的课是出了名的容量大、习题多,所有作业必须以英文完成,而且要用专门的科学论文排版软件LaTeX来写。姚期智明确表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普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零的突破

 计算机在很多时候被拿来做各种运作,做运作的话就需要一种程式,怎样写出一种更好的程式,从数学的观点来讲,怎样让它更加有效,做事情做得更快,这就是我研究的基本方向。姚期智曾这样形象地阐述自己的研究领域。

他的全职回国,本身就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不只因为他无可争议的学术大师身份,更因为在他所从事的计算机算法设计及复杂性领域——这一对计算机产业界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领域,当时几乎看不到中国国内学者的身影。由此,清华的计算机学科第一次集齐了计算机的理论、应用、系统结构和软件四大领域的优秀学者,这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在姚期智的精心调教下,软件科学实验班的大多数学生已摆脱了最初的压力与迷茫,变得活跃而自信。他们中既有工作能力极强的计算机系科协主席,也有第29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得主,甚至还有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面的专家,特点不一,但都灵性十足。姚期智还带来了一个由6人增至10人的讲席教授组,都是国际上算法和复杂性领域最出色的华人学者,对各自重点负责的博士生进行学术指导并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博士生们,享受着近乎奢侈的幸福,并以后生可畏的气势回报了这种幸福。2006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FOCS,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入选篇数甚至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大学UC Berkeley。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年24岁的博士生陈汐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席教授邓小铁合作,出色地解决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著名难题——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点的复杂性问题,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FOCS最佳论文奖。这一年,姚期智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的空白。

成绩背后的辛劳

很少有教授承担着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带博士生做研究、亲自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每周还要为本科生讲4小时的课,这是姚期智为自己定下的工作量。而他在普林斯顿任教时,不过是按惯例,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学期的课。

不仅保证充裕的课时数量,姚期智的教学辅导方式也可用精耕细作形容。为了把握课程的适当难度,他每周都会花很多时间和高研中心的孙晓明老师一起讨论,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接受起来会不会有困难;每次布置的作业题,他也总让孙晓明先做做看,感觉一下难度;由于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课方式,为防止学生掉队,姚期智请助教在每周的小班习题课上用中文讲解、答疑……

课堂之外,姚期智也是兢兢业业,写任务书、做演讲ppt都事必躬亲。他和孙晓明合作一篇论文,从晚8时写到次日早8时完成,回去睡了一个多小时又再度归来;申请“973”项目时他和大家一起通宵写报告;临去美国评审项目前接到“973”经费答辩的通知,仅在美国呆了一天,就辗转转机在周一早上5点多赶回北京亲自参加答辩。

对于这样的投入,姚期智觉得理所应当:要想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助益,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真正实事求是,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我们团队的老师还比较少,每个人都需要花很多力气。

姚期智做出归国打算,也得到了夫人——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储枫教授的大力支持。储枫说,姚期智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他认为这件事情很值得做,因为清华有许多很好、很有潜力的学生,对他们的培养刻不容缓

 已经有好几位从这里走出的人才,进入世界一流的年轻人行列。现在我们希望有更多学生走上这条路。在姚期智眼中,这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从过去一年的教学、考试情况来看,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他在国外见过的最好的本科生。

 知识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姚期智说,自己感觉不到老师和学生的分别,他经常将学生们请上讲台,许多见所未见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甚至是姚期智自己都没想到的好主意。每到这时,姚期智就觉得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姚期智说过,虽然科学无国界,但在清华教育年轻一代,那种满足的感觉,是在美国教美国学生时所没有的——在这里,他教育的是中国年轻人:我想是有一种天然的感情联系的缘故吧。

(记者 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