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从茶园走向世界》之吴佳俊——绚烂多彩,勇于尝试

2021年07月19日

嘉宾简介:吴佳俊,2014届姚班校友,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认知科学等领域。

01 “多做一点”

        2010年9月,吴佳俊通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至清华大学,又在校内二次招生考核中脱颖而出进入姚班。

吴佳俊大学三年保持全年级学分成绩第一;大三赴MIT交换期间,所有科目的等级均为A。他曾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Yao Award等荣誉。在学术方面,吴佳俊在本科期间已有论文发表于CVPR等会议。他的成绩背后潜藏着“精益求精”四个字。吴佳俊的辅导员顾钊铨说道:“吴佳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学习很努力。很多时候我去他们寝室,晚上12点过了他还没有回来,或者还在寝室里看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大家眼里的“学神”。

    “我只是比老师要求的多做一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都尽量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吴佳俊在学习和科研的路上时时要求自己“多做一点”。“我相信良好的课业成绩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更是学习态度的体现,完成课程要求所需要的踏实认真品质也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吴佳俊说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特别聪明的人,就是尽量做好每一件事。“班上当时有些同学,尤其是有数学竞赛背景的,掌握新知识比我快。所以人各有所长,还是要扬长避短,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我的发展道路”。吴佳俊丰富多彩的本科经历至今犹被茶园学子们津津乐道。吴佳俊说在进入大学之后有种新鲜感,借着自己的兴趣进行了不少尝试。吴佳俊认为大学四年不算很长,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会潜移默化地会影响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

        关于尝试,吴佳俊强调“不是找更多的机会而是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吴佳俊说对于大家认为的“多”,很多时候应该是串行进行,而不应该是并行,如果是并行的话往往结果会比较差。“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尝试之后,发现自己不感兴趣,再做新的尝试。但如果尝试的时候就三心二意,那么你会很难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

02 科研之道

       不仅是在生活中吴佳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在科研道路上,吴佳俊也做过许多方面的研究。吴佳俊的科研生涯从大二开始,在此之后吴佳俊接触过许多不同领域。对此吴佳俊认为如果找到了比较好的团队,有比较好的老师能指导,那肯定有助于培养科研兴趣。

        吴佳俊说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是比较合适的研究。研究者或许会陷入一种状态,不知道什么研究方向比较有前景,能够进展到一种程度直至成为一个项目。另一方面是比较难判断科研方向的难易程度。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对领域研究的感觉和全局观。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些资深的学长和老师,多去跟他们交流,能够有助于尽快把对科研方向的敏锐感觉培养起来。

       吴佳俊现在的研究兴趣在于机器感知与场景理解方面,他希望可以让场景理解系统不仅可以识别、感知场景,还可以在物理上有一些理解,比如说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体的三维存在?什么是物体间的交互?吴佳俊希望能够实现更复杂的理解,这也涉及到物理模型的交互。“很多时候我们说人类可以做一些事情而机器能不能做,他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感知之中获得其他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其实比较广了。比如神经程序生成,这种用基于学习的方法来做程序生成,以及具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传统的应用一般是在程序语言设计上的程序修复检测,但现在更多的是跟AI的结合,比如像Excel里的自动补全。我们现在想的是怎么在视觉场景里有所应用。” 吴佳俊介绍他目前的工作。

       在进行科研方向的交流时,吴佳俊谈到了“交叉”的意义。吴佳俊尝试过多个方向,也亲自进行过学科交叉的研究,吴佳俊认为“学科交叉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可以想到姚先生2010年的时候给交叉信息研究院起这个名字确实特别有前瞻性”。吴佳俊说在自己经历过的研究中,很多时候大家的想法还是挺不一样的。“我从不同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可以感受各自的背景不同,为什么会这么想,也能帮助自己开拓眼界,了解大家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全面一些”。吴佳俊举例对于AI来说,什么是“智能”,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科研角度来说,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学科、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从工程角度来说,你需要理解实现智能在工程上的难点,包括从数据上、硬件上的各种限制。不同背景的人想的方法可能会很不一样,重视的问题也不一样。

03 茶园故事

        那年22岁的吴佳俊说:“有机会的话,想进国际上最好的学术圈子”,而今不到30岁的他,不但跻身科研最前线,还成为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员。

当被问之为何选择科研之路时,吴佳俊表示:“因为感兴趣,可以研究自己想要的问题,我想把做学问当成一生的理想”。吴佳俊对科研的兴趣在就读姚班期间被全面的激发了。“姚班培养了我对学术的兴趣,姚先生对做最好的学术的纯粹追求深刻影响了我。姚班的课程也非常好。我记得我当时上John Steinberger 的计算机入门的时候,被深深震撼到了,我现在都觉的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程之一”。

        吴佳俊感叹:“相比10年前,现在茶园发展得更好了,有很多年轻、领先的老师,办学条件和交流机会都非常好”。吴佳俊鼓励大家应该好好尝试,把握前沿的研究机会。另外,吴佳俊嘱咐茶园学子们一定要重视表达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用比较清晰明确简练的方式写出来、讲出来,这是很重要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英文沟通的能力”。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景和爱过的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积累在记忆与阅读中。“茶园的校友,有很多科研都做的特别好。在这个环境里,有很多机会和茶园的同学们合作。算起来我合作过的茶园同学快有十个了:茅佳源、胡渊鸣、姚顺雨、王蕴韵等等”。作为茶园人,吴佳俊的气质里典藏这独属于茶园的气质。他喜欢和大家合作,学习大家各自思想中的闪光点。那些和他深夜畅聊课程问题的同窗,那些同他有共同学术兴趣的茶园师兄弟,那些诲人不倦的良师们。

《从茶园走向世界》校友访谈组成员:朱追,温凯越,严彬玮,宛彦明,谢琴